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新挑战,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同时,基层在防控措施上做了哪些调整和探索?还存在哪些需要警惕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地区的社区。
,一个不能漏
,“病毒就像水泼地一样,一定从短板处漏过去,造成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高光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一再强调,要警惕基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放松心态和厌战情绪,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对防控漏洞再排查,对防控重点再加强,对防控要求再落实。
,“疫情就在身边”,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东焦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华雷对这句话体会深刻。今年1月,石家庄市暴发了局部高度聚集性疫情,第一例确诊病例是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和我们就隔着一条小街,距离一站地”。从那时起,刘华雷就时常反思,如果这个确诊病例最先到了他所负责的社区,能不能真正发挥好哨点作用?能不能第一时间筛查出并预警?
,作为中心的一把手,刘华雷新冠疫情防控思想的弦一直紧绷着。“看住门,管好人”,为防止中心员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出现思想懈怠的情况,刘华雷持续不断地强调这句话。从患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开始,严格执行预检“3﹢1”措施,即戴口罩、测温、验码,填写预检分诊流行病学调查表,“一个也不能漏过,一点也不能疏忽”。
,在北京,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加大了培训督导力度,全员进行采样流程、穿脱防护服、个人防护、院感防控等培训与实景演练。不仅如此,中心还专门成立了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增加检查频次,建立问题台账,自查自纠、立查立改,防疲态、防松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事不过夜
,近期出现的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特点。因此,基层的防控措施在原来“严”的基础上,又突出了一个“快”字。
,“第一时间”,这是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侯兵在介绍该社区防控工作时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对于密接人员,按照四个“第一时间”原则做好闭环管理和转运工作。第一时间联系,告知居民被判定为密接人员,在家等待,不要出门,准备好个人生活用品,等待疾控工作人员上门,做好政策解释和心理疏导;第一时间上门,进行核酸检测和环境采样,联系“120”准备转运;第一时间转运,“120”救护车到达以后,指导密接人员佩戴好N95口罩,并做好个人防护,配合专业人员全程闭环送至集中隔离观察点进行隔离;第一时间消杀,对密接人员居住的楼栋、电梯间、活动空间等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杀、专业消毒。
,此前,北京要求从发现密切接触者到集中隔离要做到当日清,不超过24小时;现阶段则要求基层在收到名单之后,8个小时内对密切接触者完成集中隔离。
,上海市应对疫情的速度更是以“快”著称。8月20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例行检测中检出两例感染者,在傍晚6时30分举办新闻发布会时,已完成浦东机场地区从业人员的全员核酸检测,找出47名密接者、270多名密接者的密接者,为4万余名筛查对象和300多个场所环境、物品做了核酸采样;第二天即公布病例行踪轨迹及感染来源。“事不过夜”,已成现实。
,手段升级
,通过科学防疫、智慧防疫,基层不断筑牢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
,新冠肺炎感染者体温并非始终保持高温,因此体温计、测温枪等常规体温监测手段就会有时“失灵”。现在,通过24小时智能体温贴监测个人体温变化,每天只要达到6个小时,就能通过大数据比对,可以提早一天左右把潜在高风险感染者抓取出来。不仅如此,使用智能体温贴还减少了医务人员与高风险感染者的直接接触,降低了传染几率。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多地都已在集中隔离和居家监测中尝试使用24小时监测的智能体温贴,代替传统的体温计和测温枪等检测手段。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居民疫苗接种情况,山东省济南市杆石桥街道乐山社区利用社区搭建的智慧平台,接入省卫生健康委的疫苗接种数据和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据,再结合社区自主摸排的人口基础数据。社区工作人员不用敲门入户,就能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掌握1万多名居民的疫苗接种进度。
,为防止居家监测人员随意出入走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戚谷疃社区网格员通过手机位置共享、视频通话等方式,为辖区每名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建立详细台账,做好体温等信息登记,实现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管理服务全覆盖、无死角。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按照上级疫情防控要求在每个小区设置卫生服务点,区卫生健康局加强卫生服务点的人员配置,就近选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站)、民营机构、个体诊所选派医务人员,或选聘退休医疗卫生工作者,派驻到居民小区(网格)卫生服务点开展工作,形成末梢的疫情防控网络体系。如此一来,如果出现疑似感染者,在小区内即可第一时间对可疑人员妥善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好报告、转运、环境及设备消杀等工作。此举既防止了交叉感染,也为疫情处置赢得了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