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常州技师学院数控实训车间仍有灯光溢出。机床前,数控专业教师薛龙正十指飞快地输入参数,不看屏幕就能确保程序准确:“‘盲打’是技能大赛带给我的本领,边看图纸边想工艺,效率直线上升!”
,从2003年进入常州技师学院求学,到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再到如今成为高级技师、数控专业教研室主任,一路走来,薛龙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技艺提升的导航、催化作用,以赛促教、学赛结合,推动自己和学生不断向技能高峰攀登,展现出一名青年技能人才的风采与担当。
,早在学生时代,薛龙就与技能大赛结下渊源。初中毕业后,从小喜欢拆装电子产品的薛龙成为常州技师学院机械专业的一名学生。尽管当时条件艰苦、设备有限,但薛龙凭借勤学苦练,18岁便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参赛让他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为补足理论短板,薛龙自学了机械专业英语和CAD/CAM等软件操作,任职后还考取了在职研究生,拿下工程硕士学位。
,技无止境。在学校里,薛龙不断钻研新技术、新工艺,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勇攀高峰,并把大赛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2021年,薛龙再次出战,参加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不管多晚多累,都要分析、总结当天练习数据,随时改进工艺和操作。”备赛期间,他和同事不分昼夜轮流训练,并立下铁规。训练时间紧、任务重,关键时刻,设备却出现故障。然而,受疫情影响,专业人员无法进校处理。“练习耽搁不得,自己动手!”没学过维修的薛龙从头开始查资料、买配件,对照说明反复拆装和调试,成功解决问题。功夫不负苦心人,薛龙和同事在总决赛中夺得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项目职工组第一名,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参赛让薛龙技艺不断精进,解决了不少企业生产一线难题。一次,有企业委托他进行产品技术革新。薛龙发现,该产品精度要求高、报废率高、生产效率很低。 他带领团队将原本的三轴加工中心换成四轴加工中心,并重新设计加工工艺及夹具,不到5天便将原本装夹4次才能生产1个零件,转变为装夹1次就能生产32个零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百万余元。
,“薛龙不仅会‘武’,也能‘文’。”师傅沈建峰见证了薛龙的成长。目前,薛龙已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参编教材3部,不断将参赛成果转化为一线教学资源。
,而薛龙认真刻苦、永不止步的钻劲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生刘常发为备战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常独自待在实训车间训练。薛龙发现后,主动将办公桌搬到机床旁,不管多晚都陪着他。“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问,休息时也有人一起说说话,训练效率提高了,压力变小了!”刘常发倍受鼓舞。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上机操作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我那会儿早上6点多起床训练,下午回教室背理论,晚上继续去车间练习,凌晨1点多才回家休息。”薛龙用自身经历鼓励大家。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第一名、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学生组一等奖、江苏省状元大赛第一名……在薛龙的带动与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比赛,取得不斐成绩。
,技能成就梦想,大赛点亮人生。薛龙正和学生们一起,用青春和汗水,在赛场淬炼本领、展现风采。
,上一篇:“新高赛”:为专利转化支新招